“你觉得我的创业方案怎么样?”“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你做我女朋友,我就帮你一起创业。”“真的吗?!”
这是“奈雪的茶”的两位创始人彭心和赵林初次见面时的对话,在这次事实上被安排相亲的场合,两人在生活和生意上都达成了一致。
随后,俩人用了3个月时间恋爱结婚,又过了2年,第一批三家“奈雪的茶”同时在广东深圳开店营业。
2017,奈雪的茶走向全国,到今年2月份已经有349家直营门店;2018年的A+轮融资之后,奈雪已获得60亿元估值,成为中国新茶饮的独角兽企业。
在创始人彭心戏剧性和看似“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创业经历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执着与努力?网红店出身的奈雪在努力蜕变为“长红店”的路上有着怎样的挑战?奈雪一旦上市之后,中国新茶饮的行业格局是否可能从此走出割据混战的局面?
裸辞追梦,却处处碰壁,直到他的出现…
80后出生在湖北荆州的彭心,创业前的成长经历可谓平凡无奇,2010年从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系毕业后进入一家上市IT企业当了品牌经理。
但是和普通白领不一样的是,彭心不甘做一个打工人,而是沉醉于自己的创业理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茶饮店。
在小清新白领人群中,有开店梦想的人不在少数,但出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人也就只停留在幻想的层面,没有付诸行动。
而彭心却不同,工作两年之后,2012年12月,她毅然离职,抱着一沓自制的商业计划书就开始了普通人创业的第一步——寻找投资人和创业伙伴。
但是创业并非儿戏,对于毫无行业经验,只因个人兴趣想要进军餐饮行业的彭心来说,一份稚嫩的商业计划书显然是不够的,现实也给了她迎头痛击——几个月来,她也没有找到有意向的投资人,更没有人相信这个计划能够成真,除了她自己。
四个月之前裸辞的她,一直没有把辞职创业的事告诉家人,此时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也就在此时,赵林出现了。
赵林是典型的一心忙事业,耽误了情感生活的大龄男青年,30多岁,深耕餐饮行业多年,已经在行业中有一定地位,但个人生活方面还是光棍一条,面对各方面的压力,他开始频繁相亲。
2013年妇女节那天,正努力寻找投资人的彭心就这样阴差阳错地与正努力相亲找对象的赵林相逢了——
一开始,赵林就感觉到这场朋友安排的“相亲”不太对劲,女方既不谈个人兴趣爱好,也不聊家庭背景,而是拿出厚厚一沓商业计划书,开始畅谈自己的开店理想。
很快,赵林就明白了,对方不是来相亲的,而是把自己当成行业前辈了。看破不戳破,赵林就这样耐心听彭心讲了2、3个小时的创业计划。
看到赵林迟迟没有表态,彭心终于忍不住问道:“你觉得我的创业方案怎么样?”
深谙餐饮行业规则的赵林早就看出了这份商业计划的不成熟,但是他没有直说,因为他是来相亲的——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段对话。
爱情事业二者兼得的创业之路
确定恋人兼创业合伙人的双重关系之后,彭心和赵林接下来的生活就像电影中伴随着轻音乐的快放片段一样——2013年7月,初次见面后4个月不到,两人领证结婚。
随后的两年时间,两人开始打磨品牌、产品、店面、定位等,一切都围绕着彭心的创业梦想展开,就连“奈雪的茶”这个品牌名称也是根据彭心的网名“奈雪”取的。
彭心和赵林的婚姻看似是“利益速配型”闪婚,但是事实证明,彭心绝不仅仅是依靠赵林的行业资源完成了麻雀变凤凰的华丽转身,赵林当初也并非求偶心切而做出承诺,他们的创业完美诠释了优势互补。
正如后来奈雪的茶前两轮融资的投资方天图投资CEO冯卫东所说:
“彭心有女性的敏锐直觉,对品牌调性、定位这些把握的非常好,而赵林有十几年餐饮零售业的经验,行业骨灰级老兵。他在连锁店管理上的积累,让奈雪拓店的节奏感拿捏得恰到好处。”
在产品定位阶段,彭心就一反当时奶茶店传统的低端模式——小铺面、开在人流密集的街角或地铁站口……这些都不是彭心想要的,她要对标的是几年间席卷国内的高端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
多年以前,彭心和朋友仨人一起,一人拿着星巴克咖啡,另外两人拿着柠檬茶,在进入香格里拉酒店时,几经权衡,两杯柠檬茶还是被丢弃在门外。这让彭心暗暗决心要提升茶饮在消费者认知中的地位。
但是当设计师拿出一个和星巴克相似的实木暗色的美式店铺设计方案时,她果断拒绝了,因为她虽然对标星巴克,却不想开另一个星巴克,而是把主要目标客群定义为20~35岁年轻女性的新式高端茶饮。
一直以来,星巴克的属性都不只是卖咖啡这么简单,很多人都把星巴克咖啡店当做聊天、商谈,甚至是移动办公的场所。奈雪的茶也是一样,只不过彭心所想的是,让奈雪的店铺成为年轻女性能够在其中惬意聊天喝茶的场所。
因此,最终定稿的店面设计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种明亮、简约的日系风格,而且每个店铺之间的相似点只有40%,60%的设计与周围场景统一,店铺选址也紧邻星巴克这样的高端咖啡店。
不只是店铺空间、奈雪的茶杯也针对女性客户特别设计成相对较细的杯形,再加上经过彭心精心调制的茶饮和独创的“软欧包”——适合中国人口感、口味的欧式面包,2015年12月,三家奈雪的茶在深圳同时开业之际就受到热捧。
很快,一个网红店就这样在消费者的口耳相传间火起来了。
网红店蜕变为“长红店”的挑战
作为餐饮行业的老兵,赵林深知网红店的出现要靠天时、地利、人和,换句话说就是运气成分很大,因为就连赵林自己,在推出子品牌如台盖、梨山,也没能复制出奈雪刚推出时的爆火。
奈雪的第一步算是让夫妻俩两年多的努力没有白费,但如果一家爆火的网红店不继续推陈出新,不断占领客户心智,就将只是昙花一现。
所以在产品研发上,奈雪非常大胆,每月都会有新品推出,而在拓店方面,奈雪则相对谨慎,坚持所有店铺都采用直营模式。在广东深耕2年之后,奈雪才逐渐向全国铺开。
自创业伊始,彭心给自己的定位就是首席产品经理和首席产品体验官,所有的产品都坚持自己研制,每天从早到晚泡在研发室里,试喝产品到“喝醉”——
“当时喝绿茶,从早上9点多一直喝到晚上11点,喝完浑身发抖。身体摄入了太多咖啡因,会醉。”
这份对产品的执着让奈雪的茶收获了消费者的追捧,但是否构建出真正的壁垒,却很难说。
根据公开信息,奈雪的茶所申请的几百项知识产权之中,只有四十多件属于专利权,而且都是食品包装相关的,也就是说最核心的茶饮配方并未注册专利。
彭心本人也深受同行“抄袭”的困扰,曾在朋友圈发文吐槽喜茶抄袭自家新品,缺乏创新意识,被喜茶创始人正面回怼,之后也没了后文。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式茶饮的研发壁垒很低。
除了容易被抄袭模仿之外,更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虽然创始人彭心醉心于新品研发,食品研发对专业技术的要求也不像科技行业那么苛刻,但是作为商科毕业的外行,努力和回报并不见得对等。
以奈雪近日推出的新品“蜜桃撞撞宝藏茶”为例,在外卖品牌的选项业中提供了热饮选项。
但是当笔者选了热饮,送到之后看到的却是表面一层面目全非的絮状物质,与描述图片大相径庭。
经过平台投诉,卖家给出的解释是这是“由于高温下,果汁与果肉分离之后的正常现象”,但是很显然,这种状态下的茶饮是很难让人入口的。
如果不是意外,那就只能解释为新品研发时没有意识到食材高温会发生反应的问题而错误保留了热饮选项。
经过投诉建议之后,该产品选项中依然保留着热饮的选项。
笔者写这一段倒不是为了宣泄个人情绪,因为那份订单中的其他单品都没有出问题,对于这杯饮品的退款要求也很快得到反馈。只是单纯从这件小事中,也能看到如今新茶饮品牌在快速推出新品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研发缺陷。
另一方面,尽管在赵林的掌舵下,奈雪的拓店之路走得相对谨慎,但5年来包括子品牌在内,也已经开了四百多家店,品控,也就是如何让每家店都给予消费者一致的优秀体验也是很大的挑战。
当然,这绝不是奈雪一家的挑战,近段时间,奈雪的茶、喜茶等连锁新茶饮品牌都曝出不少食品卫生问题,由于快速拓展导致的品控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所有连锁餐饮面临的两难问题——不拓店无从发展;快速拓店管理又很难跟上。
最近,就连坚持只在湖南发展的现象级网红奶茶店“茶颜悦色”也开始到邻省省会武汉开了第一家店。
新茶饮行业的前世今生与割据混战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的茶饮行业已经走过三个时代,第一是1990~1995年的奶茶时代,随着珍珠奶茶从台湾进入大陆,开启了奶茶这个新类型饮品的风靡。
当时的奶茶既没有奶,也没有茶叶,都是用粉末冲泡,今天的一点点正是第一代茶饮的直系后代,前身就是1994年诞生在台湾的奶茶连锁店50岚,2011年才正式进入大陆地区。
伴随着传统粉末奶茶的原料升级,茶饮迎来“2.0时代”,从1996年到2011年,陆续出现了以茶末、茶渣为基底制作的奶茶,后来鲜奶也被加入到奶茶之中,部分商家甚至已经开始推出今天占据茶饮半壁江山的奶盖茶。
2012年,新茶饮初代网红——喜茶在广东江门诞生,开启了国内茶饮的第三个时期。适逢消费升级和消费主义浪潮席卷而来,新茶饮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随着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消费者对食品健康和品质的日益重视,原先被视为低端饮品的奶茶也摇身一变开始向高端精品茶饮迈进。高品质茶叶、新鲜水果、鲜牛奶和天然奶油等食材也陆续被应用在茶饮中,价格也从之前的十几元涨至二、三十元。
如今,新茶饮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900亿人民币(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研究院),而且毛利润非常高。
以奈雪的招牌水果茶为例,毛利率高达63%,分摊营业成本后的营业利润也达到21%。
如此丰厚的利润,再加上行业门槛相对较低,使得各种新品牌的茶饮连锁层出不穷,以Coco都可、蜜雪冰城等加盟店为例,一家茶饮店初期投入约40万元左右,平均6个月不到就能收回成本。
目前已经获得千万级投资的茶饮品牌就已经不下十家,包括奈雪的茶、喜茶等在内,获得上亿元投资的品牌也有五家之多,而现在虽然一线城市的市场开始趋于饱和,下沉市场却还没有受到充分开发。
二、三线城市门店数量之和仅占几家头部茶饮(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门店数的40%左右,整个市场仍旧处于混战割据的局面。
近期轰动茶饮界的一桩奇闻就是,“茶颜悦色”在武汉开了一家新店,开业第一天,排出了史诗级别的长队:长1千多米,要排8个小时才能喝到一杯。
资本是否会成为新茶饮品牌突破重围的关键
今年6月,奈雪的茶完成近B轮融资,这次的投资方不再是前两轮的天图投资,而是引入了深创投,来平衡公司股权结构。7月,瑞幸咖啡原CTO何刚又加盟奈雪,外界对于奈雪上市的传闻再次甚嚣尘上。
奈雪的茶赴美上市的传闻早已有之,甚至有内部人士透露奈雪年初曾递交赴美上市的招股书,后来美股因疫情跳水以及瑞幸事件的发酵导致计划搁置。11月底,港媒称奈雪已经委任招银为赴港上市负责行。
虽然这一消息现在已经被奈雪官方否认,但是对于产品研发难言壁垒,品牌构建、店铺拓展和管理能力提升仍需依靠投资人烧钱的新茶饮行业,也许谁能先上市获得更大融资,谁就更有可能在这个混乱格局的行业成功突围吧。
编辑:慧羊羊
主编:六里
注:内容来源聪明投资者,转自新浪财经,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